來去台北/那條釣鮪魚的釣繩 長達100公里
記者王以瑾/台北報導.攝影
延繩釣是台灣漁船最普遍的捕魚方式,以往漁船放下鉤子,就只能在附近守著,2、3小時再回來收,這一條釣繩可能只有1公里長,但在無線電浮標出現之後,漁船不怕找不到放在海裡的釣鉤,可以放繩的距離增加到50公里甚至100公里,一條釣繩上有3、4千個釣鉤,可以想見,漁業捕撈技術進步,卻也大幅加快海洋資源的消耗速度。
登峰魚丸博物館館長林國峰,是一個很會說故事的人;參觀魚丸博物館,是從認識漁業開始。
台灣雖小,卻是一個坐擁大自然珍寶的島嶼;林國峰說,全世界各地魚類的密度平均值為400種,台灣卻有2600種,相較於英國有600種,法國有800種這種數字來做比較,台灣真是得天獨厚,主要是島嶼週遭有多種海洋環境,如珊瑚礁、峽灣等,又有洋流經過,才能吸引多種魚類聚集。
魚丸博物館內展示了一些和捕魚有關的器具,如船上的無線電、GPS定位器等等,以及延繩釣釣鉤、無線電浮標、鏢旗魚用的魚叉等等。延繩釣的釣鉤只有10幾公分長,釣繩也不是很粗,但卻能釣到體型很大的魚,如鮪魚,旗魚、鰹魚有時也會上鉤,鯊魚也是其中之一。
↓這麼巨大的釣鉤,以及那個不成比例的小釣鉤,哪一個是延繩釣用的釣鉤?答案是那個小釣鉤。(記者王以瑾/攝影)
↓有了這種會發送訊號的無線電浮標,延繩釣的收獲量大大提高。(記者王以瑾/攝影)
在海裡無論多巨大的東西都會變得很渺小,無線電浮標是靠訊號讓漁船找到延繩釣施放的地點,因此漁船可以毫無顧慮地將掛有魚鉤的繩子放在海中,繩子放到50公里甚至100公里長,等於放下了一條從基隆到新竹那麼長的釣繩,然後再繞回起頭的地點收繩,完全不浪費時間空等。在沒有無線電浮標的年代,延繩釣用的是浮球,浮球上插根旗子,漁船只能在看得到旗子的距離等著,否則繩子連帶鉤子漂離視線,根本找不回來。
館內也蒐集了兩付鯊魚的牙齒;「鯊魚」等於「咬死人」的印象,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電影《大白鯊》的關係,不過,最會咬死人的是鳥鯊,「凶殺案」有9成是牠做的,討海人對鳥鯊的描述是「四方頭、桃子牙」,鯊魚的牙齒並不是都是相同形狀,鳥鯊的牙齒是有曲度的,像桃子一樣歪一邊。
↓鳥鯊的牙齒被漁民形容為「桃子牙」,因為像桃子一樣歪一邊。鯊魚有好幾排牙齒,不斷由內向外翻出來替換,不必擔心會缺牙。(記者王以瑾/攝影)
捕魚,是和海洋博鬥,和魚類比智慧力氣的行業,以鏢旗魚來說,林國峰說,旗魚游得很快,真要比速度,漁船是追不上的,而牠只要沈到1公尺深,就抓不到牠了,旗魚會被抓到,都是因為一時的「腦筋秀逗」,跑在漁船前面給漁夫鏢,但旗魚會「腦筋秀逗」的時間都是台灣冬天刮著六、七級風,溫度只有大約10度,漁船隨著1層樓高的巨浪上上下下,漁夫站在鏢台上,穿著雨衣,身體只靠著束在兩腳的皮帶和晃動的漁船相連,隨時有被拋入海中的危險。
我們感激在這個行業辛苦付出的人們,漁業技術進步,我們能品嚐更多鮮美的海鮮,但遺憾的是,我們對於海洋資源的保護意識提升,卻遠遠落後於捕撈技術的進步;比如說延繩釣,其實常常捕撈到一些沒有經濟價值的魚類或海龜,這些「混獲」,沒有流通到市場上,但也沒了生命,卻只被當成垃圾丟回海中;還有對某一特定魚類的商業炒作,如黑鮪魚,為滿足市場需求,魚愈捉愈小,這樣的情況下,除了魚群數量急劇減少,食物鏈也產生巨大變化。
台灣很幸運,坐擁珍貴的海洋資源,但另一方面,也意味著我們對於保護海洋環境應該肩負起更多的責任。
↓位於工廠內的登峰魚丸博物館,蒐集了一些漁業及製魚丸相關器材器具,但目前僅供團體預約參觀。(記者王以瑾/攝影)
登峰在淡水老街設立有魚丸博物館,工廠也有認識魚丸魚酥的導覽解說;散客可前往老街的博物館參觀,工廠的導覽及魚丸DIY課程只針對團客推出,1.5小時每人收費250元。聯絡電話02-26293312。
留言列表